行业声音 | 把握好财富管理市场发展机遇需要做到这几点!

时间:1970-01-01 浏览量:347



导语





财富管理的核心是为客户打造一系列金融服务,帮助客户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等目的。财富管理既帮助客户管理金融资产,提供投资理财、风险管理、保险养老等资产管理业务,也提供帮助客户融资等债务管理业务以及现金储蓄管理等流动性管理业务。在社会财富与居民财富不断积累的背景下,我国财富管理市场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社会财富总规模快速积累。根据瑞信研究院《2021全球财富报告》,2000年我国社会财富总规模仅有5万亿美元,占全球财富规模的4.56%;2020年我国社会财富总规模达74.88万亿美元,占全球财富规模比重达17.9%。与此同时,我国居民个人财富显著增加。根据《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20》,2019年我国国家总资产1655.6万亿元,其中居民部门总资产达574.96万亿元;而2009年居民部门总资产仅有154.49万亿元,十年翻涨近三倍。就居民部门来说,其家庭资产主要用于消费、投资和储蓄。在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居民可投资资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Wind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居民可投资资产(包括个人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总体规模仅有37.8万亿元,至2020年已达241万亿元。


财富管理市场主要特征


01 金融资产配置占比增加,房地产资产占比降低

近年来,我国居民财富投向金融资产的占比不断提升(见图1),投向房地产资产的比例不断降低。根据《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20》,2000—2019年,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占比由43.1%升至56.5%;居民住房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由52.3%降至40.4%。降低社会财富对房地产资产的配置占比,提高社会财富对金融资产的配置占比,不仅有利于财富优化配置,而且有利于改善金融市场结构。


图片


02 投资观念日益成熟,权益类资产配置增加

在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居民财富结构和财富管理需求也逐步发生变化,客户对权益类资产需求更高,理财种类也更加多元化。近年来,股票基金类产品的财富配资比例大大提升。根据《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20》,2000年我国居民金融资产近六成以通货与存款形式持有,无风险债券持有近一成,对基金、保险理财的资产配置不足百分之三。2019年我国居民对于股权、股票等权益类资产的配置已占到金融资产的52.4%,占总资产的30%;基金、保险类产品配置升至金融资产的10%,占总资产的5.6%;存款与通货配置降至金融资产的36.4%,占总资产的20.6%。

参考发达经济体的财富配置结构,股权、基金、保险类金融资产配置占主要地位。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统计,2019年美国居民持有存款与通货仅占金融资产的12%,占总资产的8%;股票和投资基金占金融资产份额的49%,占总资产的34%;保险、养老金等产品占金融资产的33%,占总资产的23%。在我国资本市场持续完善叠加权益市场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我国居民资产配置有望逐步向金融资产转移,特别是提高财富配置在保险与养老金等产品中的比重。


03 高净值人群资产规模提高,境外资产配比不断增加

当前我国高净值人群财富存量增加显著,财富管理需求空间庞大。根据《202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2010年我国高净值人群数量(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个人)有50万人,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规模有15万亿元。至2020年,我国高净值人群数量合计达262万人,高净值人群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达84万亿元。

与此同时,我国高净值人群的境外资产配比不断增加。根据《202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2019年我国高净值人群的境外资产配比为15%,2021年增加至30%。高净值人群的财富配置需求往往不满足于单一产品与单一国别,而是具有较高的全球资产配置与国际化产品投资需求。


04 财富传承与养老需求提升

在满足客户财富保值增值需求的基础上,未来财富传承的需求将不断提升,且随着人口结构逐步老龄化,财富养老市场需求也将不断提高。一方面,家庭财富往往面临复杂的多种因素,如市场波动、外部风险、家族治理等,需借助专业机构量身定做长期规划方案,因此财富管理是保证财富合理有效传承的必要环节。另一方面,养老是财富储蓄的主要目的之一。随着老龄群体占比的增加,社会对于养老财富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养老财富的占比也将越来越大。根据《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户主年龄为65岁及以上居民家庭投资银行理财、资管、信托产品的均值为23.9万元,是总体平均水平的1.4倍,占其家庭金融资产的比重为34.8%,远高于其他年龄段水平,财富养老的市场空间广阔


财富管理市场参与机构和金融产品



财富管理行业具有较强的混业经营特征,不同金融机构的财富管理经营模块既有重合也各具特色,形成多元化竞争格局。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的从业机构主要包括传统机构和第三方机构,传统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第三方机构主要包括蚂蚁财富、微信理财通等。

从业务特色来看,商业银行及其理财子公司具有传统渠道优势、庞大的客户群体和丰富的金融资源,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主要推广的财富管理业务。信托公司以服务高净值客户为主要目标,财富管理投资范围较广、收益率较高,以中高风险的非标准化信托产品为主。证券公司在投融资两端的对接较为灵活,在衍生品、证券化产品上具有优势,注重对投研团队的打造。基金公司的投资以二级市场为主,公募基金发展速度较快,在资管产品的销售渠道上与银行等机构合作。保险公司的目标客群规模大,资金来源稳定,但客户目标往往比较偏向保守收益类产品。此外,蚂蚁财富等第三方机构大大推进了普惠型财富业务发展。例如,蚂蚁财富凭借移动互联网技术,塑造了低门槛、操作简单的理财模式,在市场上争取到大量的长尾客户群体。

财富管理机构的主要业务之一是为客户提供优质的资产管理业务。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愈加成熟,业务规模不断发展壮大(见表1)。


图片


一方面,银行理财是最主要的资管产品。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引导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由保本保息向净值化方向转型。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截至2021年末,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4%;保本理财产品规模已由资管新规发布时的4万亿元压降至零;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26.96万亿元,占比达92.97%,与资管新规发布前相比增加了23.89万亿元;同业理财降至541亿元,较资管新规发布前下降97.52%。另一方面,除了银行理财之外,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类资产管理业务规模持续增长,尤其是公募基金、养老金、私募基金等。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信托资产规模余额20.55万亿元,同比增长0.29%。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达25.56万亿元,同比增长28.51%;基金公司管理的养老金产品达3.96万亿元,同比增长17.81%。

近年来,资管新规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陆续出台,为促进财富管理市场规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财富管理横跨信贷、股票、债券、信托、大宗商品等多个市场,不仅使得金融市场各模块之间的联动性加强,也使得金融产品组合的复杂程度上升。因此做好各项统筹安全与风险识别才能为客户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上一条:行业声音 | 财富管理分析,助力投资者在配置上有的放矢下一条:产业动态 | 智能科技大浪潮五年展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