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声音 | 后疫情时代,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迎来发展新机遇

时间:2023-06-21 浏览量:559



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翻开新篇章。截至2022年底,中国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已接近250万亿,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持续高涨、数字化浪潮、行业创新不断涌现,共同推动中国财富管理行业过去10年高速发展。未来10年,预计个人金融资产将继续以 9%的年复合增长率平稳增长,到2032年全国整体个人金融资产将达到571万亿。面对这一 历史性发展机遇,中国领先财富管理从业者们不仅要思考如何把握趋势,更需要思考如何前瞻性地建立相应能力,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迈入2023年,随着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国内外市场环境与经济活动逐步复苏、重回正轨。展望未来,我们看到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正呈现出六大趋势。一方面,富裕客户及新生代投资群体崛起,成为国内财富管理机构客群中坚力量,为行业带来全新增长机遇;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投资市场进一步成熟,个人投资者风险投资产品认知不断加深,对创新性财富管理服务模式和理财产品的接受度日益提高,对多元资产及海外资产配置的需求持续增加,预计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将迎来新增长机遇。


image.png


财富管理市场持续增长,富裕及以上客群成为核心驱动力


据麦肯锡全球财富数据库统计,过去10年中国富裕及以上家庭个人金融资产占比持续提升, 从2013年的36%提升至2022年的47%。预计到2032年,富裕及以上客群个人非存金融资产占比将超过55% (见图1)。同时,受年龄、 财富来源、投资目标、风险偏好等不同因素影响,此类客群在财富管理上存在明显差异化需求,在诸如风险较高的权益类产品、跨境投资机会、投顾服务以及整体财富规划等方面都有个性化偏好。如何为这类价值主张鲜明的富裕及以上客群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和服务方案,成为财富管理机构首要考虑的问题。


图片


个人投资者财富管理成熟度较低,财富结构逐步向多元化转型


过去10年,中国个人财富资产配置逐步向多元化转型,无风险资产占比稳步下降,居民非存金融资产配置占比从2013年的37%,快速提升至2021年的50%。但在刚过去的2022年,受疫情及宏观经济影响,国内出现短期居民超额储蓄情况,个人现金及储蓄规模激增至130万亿,同比增长逾15%。与此同时,国内外资本市场波动影响资产估值,导致非存金融资产规模增长停滞,资产配置占比回落至46% (见图2)。


图片


国内银行理财产品整体以固收等低风险产品为主,在行业整体完成净值化转型后,银行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超过90% (见图3)。近两年,在宏观经济压力下,银行理财产品迎来两次“破净潮”,风险等级在三级平衡型及以上的产品逐渐丧失吸引力。在大面积赎回压力下,银行理财子公司的风险偏好在转型完成后进一步降低,目前以二级稳健型及一级保守型产品为主。其中,稳健型产品占比最高, 2022年占比达55%;保守型产品占比为33%,较2020年增长21%;而平衡型产品占比则从2020年的18%跌至2022年的11%,下降约 7%。


图片


对比海外领先市场,中国财富管理客群理财能力相对较弱,资产配置结构仍有较大优化空间。相较而言,美国个人投资者风险偏好较高,储蓄占整体配置的比例低于15%,基金及股票是个人金融资产的主要配置品种,截至2022年三季度,二者约占其整体资产配置的33% (见图4)。此外,美国养老金约占整体个人金融资产的28%,截至2020年末,养老金中第三支柱(IRA)规模为12.2万亿美元。其中,具有较高风险的公募基金、股票、ETF等投资产品,是IRA账户重要主体,截至2020年合计占比逾90%。经过几十年积累,美国个人客户投资经验更丰富,更认可以资产配置为核心的财富管理模式,能较理性应对市场波动。相比之下,国内个人金融资产配置还不够多元化,整体资产配置的偏离度高,投资成熟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图片

投资结构调整,权益等高风险产品占比提升


国内客户风险偏好正逐步提升,个人基金与股票持有规模高速增长,2017-2022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6%,在所有投资品类中增速居前(见图2)。具体来看,随着投资产品不断丰富,公募投资策略日益多元化,基金权益的配置比例也得以持续优化。其中,货币基金持有占比从2017年的68%降至2021年的42% (见图5),主动权益基金仍为最重要的非货基金配置,占整体资产配置比例超过30%。虽然2022年全球市场受到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个人投资者风险偏好略有下行,但借鉴海外经验,我们认为权益类产品占比将会持续增长。


图片


回顾美国个人投资者金融资产配置变化趋势(见图6),尽管经历了2008年次贷危机猛烈冲击,2000-2020年美国投资者金融资产年 均复合增长率仍突破5%。尽管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时,全美金融资产规模从52万亿降至46万亿美元,居民储蓄短暂回流,基金和股票配置从29%降至22%,但危机发生后第二年投资市场就大幅反弹,股票和基金占比在2021年达到了39%的最高峰。事实上,美国投资者在养老金第二和第三支柱中股票和基金的占比也很高,所以其股票和基金在金融资产中的整体配置远超一半。因此,部分深谙此道的领先金融机构在市场回撤时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加大战略性投入,例如北美某领先财富管理机构在金融危机时出手收购竞争对手核心业务,从而奠定了其全球顶尖财富管理机构的地位。


图片



2022年受宏观经济下行和资本市场波动影响,中国投资者风险偏好显著降低。借鉴海外领先市场发展经验,我们认为在新周期下,随着投资者教育和金融产品供给不断完善,个人投资者资产配置将趋向于均衡发展,诸如基金股票等较高风险的投资产品未来增速有望加快,同时养老金账户资金也将流向各类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据测算到2032年,国内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将突破571万亿,并保持约9%的年均复合增速,其中存款占比将持续下降,风险资产占比则显著提升(见图7)。


图片


基金理财投资人数及持有量高速增长


随着金融产品的逐渐普及,公募基金和各类理财产品投资者数量快速上升,越来越多 大众投资者进入财富管理市场。截至2021年,国内公募基金个人投资者数量约7.2亿,较2012年增加17倍,年增速达38%,进一步发挥公募基金的普惠性。同时理财新规实施后,银行理财产品起售金额大幅下降,并取消了5万元投资门槛,个人投资者数量因而大幅增加,由2019年不足2500万跃升至2022年近1亿人,年增速高达63% (见图8)。2022年进入“全面净值化”新阶段后,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市持续调整,引发国内银行理财产品“破净潮”。与此同时,个人投资者数量仍保持近20%的逆势增长,显示零售客户对理财业务普遍具有较高信心,财富管理需求持续增长趋势明显。


图片


个人投资者往往尝试通过持有多只产品来分散风险,但实际上因为缺乏资产配置能力,并未起到收益最大化作用。个人投资者的基金产品分散程度普遍较高,超过57%的投资者持有5只以上基金,其中更有超过10%的投资者持有15只以上基金产品(见图9)。但从投资品种来看,个人投资者尚未能合理配置产品组合,非货基金持有人规模相比之下仍较低。据测算,仅有1.3亿个人投资者实际配置非货基金产品。


其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方销售平台以及传统券商,对非货基金投资者的规模性增长贡献最大。就互联网三方渠道来看,非货公募基金的销售保有规模从2021年初的1.75万亿,增至2022年末的2.58亿,券商渠道则从同期的0.97万亿增至1.44万亿,二者年化复合增速均超过20%。与此同时,互联网和券商渠道的客户数量也不断增长。截至2020年底,场内基金投资者达2515.7万,新增移动互联网基民约6000万,互联网基民用户数量突破1.2亿,同比上升90.7%。


图片


总之,财富管理需进一步推动自身数字化转型,提升对年轻客群的线上触达能力,及时调整现有营销渠道、营销内容与形式,通过塑造年轻化、专业化的品牌形象主动吸引年轻客群,并不断创新产品以贴合年轻客群内部差异化的需求。





上一条:行业声音 | 新形势下财富管理市场仍需聚焦痛点下一条:产业动态 | 人工智能如何创新智能电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