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动态 | 财富管理行业有哪些新趋势?

时间:2023-06-01 浏览量:430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步从新阶段迈向新常态,居民财富快速增长,已成为继西欧、北美之后新的财富增长极。数据显示,我国中等收入人群近二十年来增长了54倍至4亿人,千万资产高净值人数达262万人,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已突破200万亿元人民币,我国财富管理行业迎来历史性机遇,如下图所示,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有望以超10%速度增长。

1685613238135885.png

(数据来源:麦肯锡财富数据库。注:地产、养老金、寿险均计入统计范围内)

国内以银行、券商、保险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与公募基金、私募资管等新兴财富管理机构同台竞技,加快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径以寻求突围,财富管理行业已大踏步迈进新发展阶段。商业银行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做强理财子公司,手续费及佣金占营业收入比重不断提升。证券公司加速向产品代销、投资顾问等业务模式转型,主动管理能力逐步增强。公私募基金把握散户机构化趋势,加大产品创设与渠道营销力度,规模增长迅猛。

展望未来,持续高涨的财富管理需求,大势所趋的数字化浪潮,不断涌现的行业创新,将加速推动国内财富管理行业变革、转型与发展,总体呈现以下趋势。

趋势一:客户财富多元化

70后和80后是财富核心人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迅速增长,40~50岁的一代企业家群体通过经营企业获得分红或股权变现完成财富积累,构成超高净值客户稳定的主体,该群体通常着眼全球资产配置,投资风格更加稳健。伴随这部分高净值人群年龄增长,养老和代际传承亦将成为重点需求。

一二线城市是客群聚集区域。据招行与贝恩联合调研,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五个省市的高净值人群占到全国总量的44%,持有可投资资产比重高达60%,财富地域分布的集中度仍然高企。但同时,东南沿海五省市(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及北京作为区域财富中心,辐射带动四川、湖北、福建等区域高净值客户数快速增长。

“专精特新”是批量创富行业。国内经济进入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常态,互联网、新能源等新经济行业发展迅猛,伴随股权、期权增值,以企业高管层为代表的新富群体大量涌现,高净值客户中董监高、职业经理人及专业人士占比提升至40%以上。阿里巴巴美股上市时,30位合伙人共持14%的股份,价值超过210亿美元,员工则通过持有的股份或期权分享200亿美元,人均约182万美元,带动杭州地区房地产市场、特别是豪宅的繁荣。新经济创富人群价值主张更加鲜明,资本市场的参与度更高,权益类资产配置相对更多,风格更激进,对投顾服务的专业性与专属性有更高需求。

1685613271341506.png

趋势二:产品结构权益化

房产增值空间受限。我国城镇居民资产配置中,房地产占比达60%左右,而美国该占比仅为23%左右。随着城市化进入后半程、“房住不炒”调控政策推出,房地产投资预期收益下行,部分区域房地产风险逐渐显现。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7月有22个省会二手房价格低于1年前,有10个省会城市低于3年前同期水平。同时,国内居民资产中流动性和收益率相对均衡的股票、基金、保险和养老金等合计仅占5%,相比较美国居民股票和投资基金约占22%、保险与养老金约占23%,国内居民配置结构权益化有非常大的空间。

风险事件打破刚兑。经济增长整体放缓的背景下,2021年,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同比增幅高达38%,主要原因是涉及房地产信托违约大幅增加。曾经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的银行理财、信托等资管类产品加速净值化,逐步打破刚兑,倒逼金融机构加快建设投研能力,提升产品结构中权益类资产占比,带动组合收益贡献与稳定性改善,实现业务突破。

权益资产加速扩容。相较海外市场,我国优质资产证券化率仍偏低,国内优质企业股权和债权、基础设施不动产等高收益资产较难有效转化为高流动性、稳定收益的标准化金融产品。以企业股权证券化为例,我国股市市值占GDP比例长期在70%左右,而美国该指标持续在170%以上。随着我国社会主要融资方式转向直接融资,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与服务业转变,以战略新兴、“专精特新”企业为底层资产的权益类产品将分享高成长带来的红利,权益类的优质资产有较大扩容空间。

1685613292550520.png

趋势三:数字技术基础化

赋能客群经营。国内财富管理机构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围绕客户基础信息、投资习惯、产品与风险偏好、交易与交互模式等维度,建立客户标签库,构建全域数据体系,推动客户需求洞悉更加精准,客户画像更加立体,客户营销更加高效,实现服务的千人千面。如,蚂蚁金服与Vanguard合作的“帮你投”基金投顾,充分运用了蚂蚁平台沉淀的海量数据进行客户识别与分析。

赋能资产配置。以摩根斯坦利为代表的海外投资银行,通过发展金融科技构筑新护城河,实现从“交易中心”到“财富管理中心”“配置中心”的转型。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智能投研”能够有效加深投资者对资产的理解,辅助决策。“智能资产配置”能够科学实现资产的均衡配置,匹配客户定制化需求。“智能组合管理”通过大量市场信息分析,进行灵活配置诊断与优化,降低人为主观性偏差,降低经济周期和市场风格变化对资产组合的影响。如,部分券商资管子公司上架债券智能投资一体化平台,实时分析万亿资产的流动性和市场风险,动态监测、定量评价组合风险。

赋能交易交互。互联网平台已成为超过85%的90后理财渠道,财富管理机构移动端除了需提供高效、及时、便捷的操作与服务,内嵌的交互属性更是提升客户黏性的核心。以华泰证券为例,自2014年起不断迭代移动金融战略,聚焦客户全生命周期,推出以视频内容为主的全新运营方式,有效提升获客、黏客及服务效能,2022年6月末,涨乐财富通APP月活952万人,长年居券商首位,超96%的交易客户通过APP进行交易。

1685613315468726.png

趋势四:资产配置全球化

高净值客群跨境配置需求提升。面对国内房产配置价值递减、权益类资产波动较大,高净值客群愈加重视跨境金融投资、境外置业,以及子女境外留学、出境医疗等配套非金融跨境需求,关注点亦是从个人延伸到家庭、企业,内容涵盖税务、法律、金融等各个领域。数据显示,中国高净值人群境外资产配置比例已升至30%。从服务机构来看,领先的国际财富管理机构,已具备较为成熟的跨境服务能力,包括定制化的跨境资产配置建议以及软性增值综合服务,是国内财富管理机构强劲的竞争对手。从地域来看,中国香港是国内居民首选的跨境离岸业务中心,新加坡等地的吸引力在逐步增强。

跨市场全球配置利于风险对冲。数据显示,相较于美国等海外市场,我国股票及权益基金等资产波动率相对较大,且受经济及政策影响较强。通过全球化的资产配置,能够有效对冲局部区域政治、政策、经济变化带来的风险。同时,在熊市情况下通过多空不同方向选择,降低单边做多形成的损失,实现主动管理。以汇添富为例,2017年起打造“全球”系列,其中“全球消费”产品2022年6月末在美股、A股、港股、欧股的配置比例分别为20%、15%、54%、3%,实现业绩回报超基准30多个百分点。

跨境配置倒逼机构国际化。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进程加速,客户跨境配置需求激增,传统业务模式竞争“内卷”严重,各类金融机构加速布局海外市场,“出海”谋求客户拓展与业务扩张,打通新的盈利增长点。一方面,加大境外子公司在人才、科技、资本金等战略资源投入,提升垂直管控水平。另一方面,不断拓展区域布局,以香港为桥头堡,逐步迈向东南亚、欧洲市场,设立子公司/分支机构。数据显示,部分头部金融机构的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已超20%。

1685613336914461.jpg

趋势五:风险管控复杂化

经济走弱风险加剧。受新冠疫情反复、地缘政治冲击影响,全球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叠加供给面冲击,主要经济体普遍遭遇高通胀困扰,食品、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剧烈,不少欧美发达国家通胀率接近10%,创四十年来新高,过半发展中经济体通胀率高达7%。国内经济发展“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集中出现。潜在的风险问题浮出水面,房地产泡沫局部破裂,出现断贷情形,涉房资产不良率上升,村镇银行和农信社存量风险高企。

跨境合规要求复杂。一方面,海外市场的交易机制、监管要求与国内市场迥异,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反洗钱等监管要求更加严格,跨境投资必须要熟悉和研究目标市场的法律法规和经济金融政策,并及时掌握相关变化,对财富管理机构的跨境业务综合实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国内监管多次指出对于具有跨行业、跨市场、跨境特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要消除监管空白、监管盲区,跨境业务监管呈现趋严、趋紧态势,金融机构的风控合规能力至关重要。

信息数据风险凸显。在数字化技术加速赋能财富管理发展的背景下,数据价值挖掘不断深入,但信息数据安全也成为新的风险点。各类金融机构主要面临数据质量难以控制、梳理分级难度大、数据职责权属不明确、运营机制不够健全等难题,而数据泄露、非法收集、窃取等风险也将对个人、企业和社会形成巨大威胁。2021年末,高盛与亚马逊云科技开展战略合作,并推出“高盛金融数据云”,在为客户高效实现云端发现、组织和分析数据的同时,借助领先科技公司外力,实现了全面的数据安全管理,值得国内金融机构借鉴。


上一条:行业声音 | 以储能创新推进能源变革下一条:产业动态 | 数字经济四大发展趋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