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动态 | 两会“科技之声”,聚焦智能科技、新能源等领域

时间:2023-03-16 浏览量:459



两会刚刚结束,世界的“中国时刻”依然“在线”。在新的动荡变革期背景下,全球希望从两会这扇窗口读懂“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大数据发展等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和科技创新相关的建议提案?中国科技前沿领域又有哪些新的动向?

加强机器人技术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与机器人技术加速融合的背景下,加紧谋划布局机器人产业正当其时。

全国人大代表雷军带来了三份建议案,其中一份是《关于推动仿生人形机器人快速发展的建议》。

雷军表示,全球发达国家近年来已经在仿生人形机器人关联的多个领域持续布局,核心零部件功能和性能提升、机器人技术与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是重点关注点。

1678957217803915.png

他认为,目前中国仿生人形机器人领域尚未形成系统的产业发展规划和行动实施方案,建议国家鼓励扶持相关产业链,推进仿生人形机器人产业规划布局,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并指导行业制定数据安全管理政策制度和标准规范,以此促进创新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全面推进仿生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加上相关技术封锁等原因,与精度、速度、带载能力、寿命等相关的核心技术和部件成为'卡脖子'难题。”全国人大代表钟铮介绍,其中工业机器人中成本占比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核心零部件减速器,约75%的精密减速器被日本企业垄断,已经成为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最突出的“卡脖子”问题,威胁到产业供应链安全。

1678957263351378.png

钟铮建议,通过出台财税支持政策,引导产业快速建设,同时要鼓励国产化应用,形成行业生态并且激励技术攻关,打破行业壁垒。

当前,中国已经连续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是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但是与全球该领域先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导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大而不强”的局面没有实质性转变。全国政协委员、芜湖机器人产业发展集团董事长许礼进建议,成立机器人国家创新中心,打造全球化开放创新平台。

聚焦电池储能安全,规范动力电池回收

储能是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它可以解决新能源消纳和电力不稳定等问题。随着近两年储能产业的爆发,行业在快速推进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此次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也就此提出相关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结合自身在新能源领域的专长,提交提案建议加快推进电池储能高质量发展。

1678957390317469.png

曾毓群认为,以电池储能为主的新型储能是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

他建议,参照核电级安全,建立以失效概率为依据的电池储能系统安全分级评估体系,并将该体系纳入到重大项目招标条件,引导电池储能迈向以“核电级安全”为标杆的高质量发展;围绕大容量高安全高可靠电池储能集成系统关键领域,加强电化学储能系统测试评估与实证,建设国家级电化学储能实验验证平台。

“资源循环利用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助力‘双碳’目标落地。再生资源产业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天任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动力电池装机量持续增长,探索动力电池回收新技术、加速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布局的需求渐显迫切。

1678957423795918.png

张天任建议,要加强政策扶持,鼓励电池回销一体化体系建设;加强回销一体化企业资质审核,制定处罚管理制度;加强动力电池溯源平台管理,明确电池流向;加强回销一体化示范项目推广,推动重点技术规模化应用。

 用标准体系,实现数据共享与安全

尽管数据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核心资产,但共享与数据安全的难题一直摆在企业面前。

“人口老龄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普遍现象。建设、完善适老服务体系,关系到每个家庭,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携手共创。”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呼吁,完善适老保险,让老人“老有所医”。在前期各地试点的基础上,加快完善长期护理险的制度设计、服务体系、管理流程,优化灵活多元的筹资渠道,并加快在全国的推广步伐。

1678957460693993.png

周云杰建议,将适老数据平台化,让老人“老有所医”。加快搭建统一的适老化大数据平台,在保障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字为老、智慧养老。

全国政协委员,知乎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周源带来了《关于加快知识开放推动全民共享“数据红利”的提案》,建议拆除 “知识围栏”,让全民共享数据红利。

周源认为,目前,中国知识和学术领域存在着过度商业化、碎片化甚至一些渠道被垄断的现象,大量知识和有价值的内容被闲置、割裂、封闭,形成了“数据孤岛”,这不利于知识的高效利用和价值释放。加快知识开放,让全民共享数据红利,意义重大。 

ChatGPT来了,中国人工智能行业该如何应对?

2022年11月30日,美国OpenAI公司推出的大模型产品ChatGPT引发人们对AI能力的重新认识,在全球掀起狂潮。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大厂、创业公司、资本都竞相布局。在中国两会上,有关ChatGPT的讨论堪称“百家争鸣”。

1678957495113174.png

“踢足球都是盘带、射门,但是要做到梅西那么好也不容易。”当被问及如何看待ChatGPT时,中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用踢足球作比喻指出,“从这一点看,ChatGPT在技术进步上,特别是保证算法的实时性与算法质量的有效性上,非常难。”

在王志刚看来,ChatGPT之所以引起关注,在于它作为一个大模型,有效结合了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在计算方法上有进步。他表示,通过计算可以把人的自然语言进行理解并且进行对话,但是要达到实时效果是不容易的,这方面OpenAI有它的优势。

王志刚表示,中国在这方面也作了很多布局,在该领域的研究也进行了很多年,并且有一些成果,但目前要达到像OpenAI的效果可能还要拭目以待。

今年,全国政协委员周鸿祎将ChatGPT写入了其中一份提案。周鸿祎认为,ChatGPT不仅仅是搜索引擎的加强版,也不仅仅是一个聊天机器人,它通过SaaS方式所提供的人工智能服务,将重塑所有的数字化应用和所有行业,带来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1678957532982166.png

作为网络安全从业者,周鸿祎认为,在发展的同时要研究安全问题,要把不安全的可能性想到前面。针对ChatGPT可能引发的新安全隐患,他坦言,“安全问题原来问不倒我,但现在把我问倒了。因为ChatGPT的安全问题,已经从一个技术问题变成了一个社会伦理问题,甚至成了一个不可预知的问题。”

周鸿祎建议,要建立“大型科技企业+重点科研机构”的产研协同创新模式,打造中国的“微软+Open AI”组合引领大模型技术攻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ChatGPT将不仅仅是一个对话式的机器人,而会是给各行各业带来颠覆的人工智能助手,让每个人能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上发挥更大创造力。”谈到ChatGPT带来的影响,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加快推进中国认知智能大模型建设,在自主可控平台上让行业尽快享受AI红利,让每个人都有AI助手。

 


上一条:宏观视角 | 金融管理体系变革将带来三大效应下一条:产业观察 | 充分发挥新能源拉动经济增长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