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财富管理行业面临更多挑战,但也蕴藏机遇。海外政治经济环境风云变幻,全球资本市场波动风险加剧,对财富管理行业投资者服务和投资者教育等方面都形成挑战。区域性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养老金融、跨境资产配置等新政都有利于夯实行业发展基础,促进行业发展。
行业主体也在积极以创新求发展,强化投研、风控体系建设,创新和提升科技力量,发展家族传承和慈善公益等非金融服务。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财富管理行业将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展现出更多新的发展亮点。
01
积极推动共同富裕目标落地
共同富裕目标提出得到了财富管理机构的纷纷响应,未来一个时期行业将积极推动该目标的落地。各类财富管理机构将从产品、服务、资金投向和准入门槛等方面自发进行多领域、多模式的创新实践。
有头部证券公司明确提出“提升广大中小投资者的获得感”“当好乡村振兴和公益慈善的践行者”等举措。有的银行理财公司推出“同富”系列慈善理财产品,以及“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理财产品等。传统的家族信托委托资产规模门槛高达1000万元,通常只有高净值或超高净值人群方能问津。2022年,一些信托公司探索推出普惠型的“家庭信托”,起步门槛仅需100万元,且可通过期缴的方式实现,大大降低了信托账户的设立门槛。政府、监管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也在积极推动、引导财富管理机构形成供给合力。
例如,2022年6月,中国信托业协会启动了信托业助力共同富裕的模式与路径的专题研究课题,旨在加强信托业助力共同富裕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为加快支持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开展先行探索,2022年3月,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联合浙江省政府出台了金融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的意见,浙江省内多家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出台了支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举措,展现出各类财富管理机构在监管指导下助力共同富裕加快落地的决心和作为。
02
养老金融产品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
在监管的规范引导和积极推动下,未来3—5年各类养老金融产品有望迎来蓬勃发展。在银行理财方面,自2021年底首批养老理财产品开始募集以来,养老理财产品已进入常态化发行阶段。
其中,首批试点的多家理财公司发行了多只养老理财产品;第二批试点理财公司也即将发行产品。截至2022年6月,全市场存续的养老理财产品已达22只。在公募基金方面,2022年开始,监管不但将积极参与各类养老金投资运营管理政策设计,同时还将支持优秀基金管理人参与养老金管理,鼓励其开发适配个人养老金长期投资的基金产品。
结合2022年上半年发行情况和监管导向来看,2022年中长期限(3—5年)的养老FOF基金发行数量和规模将明显增长。在保险方面,鉴于监管已批准自2022年3月1日起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加之2022年4月国办印发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预计2022年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养老年金保险等产品将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3月,国民养老保险公司正式获批开业后,很快推出了“国民美好生活养老年金保险”等产品。考虑到国民养老保险公司拥有多家大中型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发起方背景,其产品分销能力和市场影响力将远超一般保险机构。此外,在信托方面,通过银信合作,2022年也很可能会诞生一批“养老保障信托”创新产品。
03
投资者权益保护和投资者教育有日益受到重视
资管产品净值化转型叠加资本市场短期波动加剧,使得全面加强投资者教育和投资者保护成为财富管理机构未来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
由于2022年以来许多金融投资产品出现较大幅度的回撤,一向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出现了短期“破净”的情况。为稳定投资者的信心,并保护投资者的权益,监管部门多次向市场宣导正确的风险理念。在监管部门的指引下,财富管理机构更加注重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2022年3月,基金业协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了2022年度“一司一省一高校”投教活动启动会。协会鼓励各机构积极探索创新投教工作方式,并通过丰富多彩、贴近大众的形式传播科学的投资理财知识。
在此影响下,许多基金公司举办了形式丰富的投教活动,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理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2022年3月,按照银保监会的统一部署,多家保险机构举办了投资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旨在全面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水平,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的普及面。在监管部门的指引下,将有更多保险机构加入到投资者权益保护、教育的队伍中来。
04
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吸引机构和人才集聚
国内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将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趋势。2022年5月,北京市发布《关于推进北京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际影响力较大的全球财富管理中心。2022年8月,深圳市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国际财富管理中心的意见(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财富管理总规模达30万亿元以上,吸引、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财富管理机构不少于100家,注册的QFLP、QDIE、WFOEPFM试点机构不少于300家。2022年1月,上海表示将进一步提升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的能级。
此外,青岛、广州、成都和重庆等地近年来也出台了打造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或区域性财富中心的政策目标。根据规划,到2023年北京市将培育一批优质财富管理机构和人才,财富管理产品类型不断丰富,财富管理服务能力持续优化。相信其中不少成果在2022年就将初见成效。上海也提出将大力支持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及其专业子公司落地,在人才落户、住房等方面给予更大便利。2022年3月,上海陆家嘴金融城与国际信托与资产规划学会(STEP)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就加强行业交流、助力中国财富信托与规划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升等达成一致。2022年,预计国内外更多业内领先的财富管理机构和专业人才将加快向京、沪等核心城市集聚。展望未来,国内将形成由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高能级、强辐射的财富管理高地和青岛、成渝、杭州等区域性或特色化财富管理中心构成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
05
营销与服务“线上+线下”更加普及
未来财富管理行业“线上线下”业务一体化将更加普及。一方面,疫情之下,线下网点营业受到一定限制,不少财富管理机构相继升级完善线上“云理财”平台,加大理财产品的线上推广宣传力度。
2022年6月,有的国有银行公告将对线上平台相关业务进行整合升级,并计划以手机银行作为面向C端用户的线上主入口,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金融+非金融”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对线上金融服务专业化、综合化、场景化、便捷化的需求。
另一方面,银行、证券公司等财富管理机构纷纷推动数字化转型,上线财富开放平台,与资管机构共建财富管理开放生态。有的商业银行发力构建“财富开放平台”,一端连接全市场优秀的资管机构和产品,形成完善的财富管理生态循环,另一端则连接个人客户,以“去中心化”的模式让客户同时享受银行和优秀资管机构的专业服务。2022年,一些头部证券公司也相继上线财富开放平台,并邀请资管机构入驻共建财富管理生态,为客户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产品超市”和“服务聚合”。
此外,公募基金等财富管理机构探索“内容视频化、私域流量、线上IP打造”等模式,将理财产品营销与互联网直播结合,并尝试通过制作投资科普小视频等形式,开展线上投资者教育,在满足疫情期间客户购买理财产品需要的同时,丰富客户的金融和理财知识,为经营受限网点拓宽了营销渠道的同时增加客户黏性。
06
管顾分离模式得到更多推广
“管顾分离”即资产管理业务和投资顾问业务作为相互独立的公司实体运营,而非同一公司内部的不同部门运营。这一趋势在近几年已经开始形成。在监管政策的推动下未来将实现加速发展,有望形成全行业范围的运作模式。
2022年4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适度放宽同一主体下公募牌照数量限制,支持证券资管子公司、保险资管公司、银行理财公司等专业资产管理机构依法申请公募基金牌照,从事公募基金管理业务。5月证监会又发布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对证券资管、保险资管和银行理财公司设立公募基金公司做出了具体规定。这就为证券公司和保险资管独立公募资管部门扫清了障碍。
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设立独立资产管理部门,未来银行、保险、证券、第三方财富管理等类型机构将形成和巩固母公司运营投顾服务业务、子公司独立运作资产管理业务的模式。投顾服务将更加以客户为重心,避免受到强势资产管理部门掣肘,从根本上扭转行业“销售导向”的市场形象。
07
家族信托和慈善信托业务加快发展
信托投资在财富保值增值方面的独特作用越来越受到投资者重视。随着高净值人群对代际传承的需求的持续增长,财富管理机构预计将加快家族信托、慈善信托业务发展。作为信托本源业务之一,慈善信托将成为信托行业转型的重要方向。目前超九成的信托公司设立了慈善信托,涉及三农、环保、扶贫、助老助残、教育、医疗等多个公益领域。银行、证券等联合信托公司也在推动家族信托业务发展。
2022年,有的私人银行引入合作信托和保险公司,推出集“家族信托、人身保险、养老理财、养老增值服务”四大功能于一身的“养老保障特殊目的家族信托”,由合作方组织资源,向客户提供衣食住行、老有所医、老有所学等增值权益,并发挥家族信托“财产独立性”特有优势,保障资金安全,为老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而部分头部证券公司也相继发力高净值财富市场,与信托公司合作推出家族信托服务,帮助客户实现资产传承、风险隔离、资产保值等需求挖掘。主流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通过“旗下家族办公室搭建服务架构,再由合作信托机构执行”的模式打造家族信托业务差异化竞争力。泓湖百世全球家族办公室就独创了股权传承、境内外一体化、家族治理“三位一体”的业务模式和“百年自动驾驶”家族传承服务体系,帮助客户低成本地解决传承中的税收障碍,实现家族财富的境内外一体化安排及解决二代培养、公益慈善、资产配置等家族事务治理,为各种极端情况下的家族事务管理做好预案与应变机制,确保客户的家族资产安全稳健地增长。
08
加大以资产配置为核心的投研能力建设
各类机构正在以资产配置研究为核心助力服务驱动模式转型。首先,针对个人投资者的零售渠道出现了明显的存量管理趋势。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排名前100的基金销售机构截至2021年底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共计6.46万亿元;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包含债券和其他类型)保有规模总计8.33万亿元,已超过市场同类基金规模的50%。不断增长的长期配置资产规模让财富管理机构有了通过存量资产实现长期持续盈利的“底气”,将推动各类机构持续向以服务存量客户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型。
其次,资产配置将成为服务模式运转的核心。理财产品数量日益增多、种类愈加丰富,投资者选择合适产品的难度逐渐加大,市场对理财服务的渴求日渐浓郁。同时“黑天鹅”事件增多、大类资产轮动加速、市场瞬息万变,投资者对合理配置资产组合的需求显著提升。因此很多机构都在加大研究投入提升资产配置能力。不同类型的财富管理机构由于业务种类不同,在研究方面的侧重也有所不同。未来会有更多机构加大对资产配置研究的投入,各类机构预计将遵循以下路径开展资产配置研究:先是通过宏观经济和政策研判,从战略上“自上而下”指导资产配置;然后是允实各资产类别的研究力量,制定战术层面的配置策略。
最后,对自身行业特点、机构战略定位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武器。财富管理行业是一个业务综合性较强的行业,涉及合规风控、资产管理、产品销售、投资者教育等一系列内容,而且随着我国居民财富水平不断提高,在客户需求等方面也在不断出现新的趋势。不仅要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有科学的、前瞻性的判断,而且还要对机构自身的特点和竞争优势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有利于把好战略方向,运用科学合理的策略,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觅得先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