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持续加速

时间:2022-11-16 浏览量:511




中国是芯片消费大国,14亿的人口每年都会消耗数以千亿计的芯片。按照中国海关的数据,2021年进口集成电路6354.8亿块,价值432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9%,首次超过4000亿美元,2021年中国进口集成电路占全球销售的77.8%。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也成为最大的芯片进口国。


其中23107.8亿元是用来购买芯片的(如上图),占我国进口商品总金额的比例15.5%,继续超过了石油原油、成品油、铁矿石、粮食、煤炭、天然气、铜矿石等其他各类大宗商品,占据首要位置。




忧:“卡脖子”短期难解!


我国芯片,依然高度依赖外部市场供应




芯片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粮食”,而中国是各类电子系统的主要生产地,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国,存在大量的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制造和装配业务(包括手机、笔记本、LCD、服务器、平板电脑、监控设备、新能源车等)。


微信图片_20221116140206.jpg

另一方面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需求市场,对芯片产业存在巨大需求。


中国巨大的进口额和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反映出中国芯片产业对国外的高度依赖,以及中国芯片产业市场供需的不平衡。相较于低端芯片,高端芯片对于技术和资本的要求更高,当前,中国八成的高端芯片主要依靠进口,是中国芯片产业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以智能手机为例,涉及到的芯片就有上百颗,而且大部分以高端制程为主。




喜:国产芯片发展趋势向好 


进出口芯片单价差距再度缩减




海关总署公开的信息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芯片进口数量为4580.2亿个,与去年同期相比缩减13.2%;支付的金额为23107.8亿元,同比上涨3%——进口芯片单价为5.045元人民币/个。


我国芯片出口数量在今年前10个月为2303.8亿个,同比缩减10.8%;获得的出口金额为8511.5亿元,同比提升8.1%——出口芯片单价为3.695元人民币/个,提升至进口芯片单价的73.2%。


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芯片供需关系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从进口芯片转为自产自销满足内需,甚至从进口转为出口。将一些需求量大,自主可控并且产能充足的芯片对外出口,实现相应的出口额增长。


而且,我国芯片出口单价,曾经还不到进口芯片单价的一半,在2017年达到了50%左右,在2019年实现了55%的突破,在2020年已接近70%,在2021年达到了72.7%。今年前10个月,又扩大至73.2%。


我国高端芯片虽然目前高度依赖进口,但我国半导体产业过去十年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2010年前后的投资萌芽,到2014年逐步升温,再到2019年之后的快速繁荣。


有机构表示,中国正处于非常有利的发展阶段,所从事的是产业升级。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转移,从低技术向高技术迁移,从低生产率向高生产率迈进,从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移动。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现状短期内不会改变,这也为发展半导体创造了重要条件。


ICInsights公布的2021年纯晶圆代工行业销售额排名,中芯国际位居全球第四位,华虹集团排名第五,紧随其后。尽管与世界先进技术仍有较大差距,但当前取得的成绩依然是不容忽视的。


芯片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而芯片在整个A股或者科技板块当中也起到一个扛大旗的角色。


二十大报告提出,注重高质量发展目标,解决重要领域“卡脖子”问题至关重要。特别是芯片、发动机、材料、数控机床、工业软件等领域存在短板,一些关键零部件、关键装备依赖国外。我们一旦被人制裁,我们国民经济中的一些关键部分就会受到重大影响。


而美国对半导体芯片产业链限制持续加码,凸显半导体国产化急迫性,国产化肯定是未来的大趋势,半导体芯片产业链各环节国产替代比率的提升将大幅增加我国半导体芯片产业的供应链安全性。



上一条:发改委: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加快下一条:未来储能电池开启独立赛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