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万亿大利好!国常会33项措施稳经济

时间:2022-05-24 浏览量:534



5月23日晚,据央视新闻消息,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召开,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会议决定,实施6方面33项措施。


国常会决定实施6方面33项措施稳经济

会议决定,实施6方面33项措施,主要包括:

1

一是财政及相关政策。在更多行业实施存量和增量全额留抵退税,增加退税1400多亿元,全年退减税2.64万亿元。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5个特困行业缓缴养老等社保费政策延至年底,并扩围至其他特困行业,预计今年缓缴3200亿元。将失业保险留工培训补助扩大至所有困难参保企业。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合作业务新增1万亿元以上。

2

二是金融政策。今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货车车贷、遇困个人房贷消费贷,支持银行年内延期还本付息;汽车央企发放的900亿元货车贷款,要银企联动延期半年还本付息。

3

三是稳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复工达产政策。保障货运通畅,取消来自疫情低风险地区通行限制,一律取消不合理限高等规定和收费。有序增加国内国际客运航班。

4

四是促消费和有效投资。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型住房需求。新开工一批水利特别是大型引水灌溉、交通、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引导银行提供规模性长期贷款。

5

五是保能源安全。落实地方煤炭产量责任,调整煤矿核增产能政策。再开工一批能源项目。

6

六是做好失业保障、低保和困难群众救助等工作,视情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减税降费再加码,财政政策重在保民生稳就业

今年,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了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新增增值税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据税务总局介绍,今年以来已为企业减轻税费负担和增加现金流超过1.6万亿元。

在增量全额留抵退税方面,增加退税1400多亿元,意味着全年退减税将达到2.64万亿元。同时,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5个特困行业缓缴养老等社保费政策,延至年底并扩围至其他特困行业,预计缓缴3200亿元。

此外,在财政明确将承担今年及以前年度毕业生今年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外,本次会议进一步加码了财政稳就业力度,将失业保险留工培训补助扩大至所有困难参保企业。会议提出的促消费举措也与财政挂钩,通过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拉动购车需求。


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再加力

在金融政策方面,此次国常会明确,今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货车车贷、遇困个人房贷消费贷,支持银行年内延期还本付息;汽车央企发放的900亿元货车贷款,要银企联动延期半年还本付息。

2022年年初,人民银行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工具接续转换,这两项直达工具的是在2020年疫情暴发初期创设的,旨在支持金融机构对暂时遇到困难的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力度。

今年两项直达工具接续转换后,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并入“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原用于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00亿元再贷款额度继续滚动使用;并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根据此前安排,从2022年起到2023年6月底,央行按照地方法人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提供资金,按季操作,鼓励持续增加普惠小微贷款。

此次国常会明确,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央行在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披露,2022年第一季度,人民银行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激励资金43.49亿元,支持其增加普惠小微贷款共计4366亿元。


继续扩大有效投资,水利工程成抓手

在促进有效投资方面,会议指出,将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型住房需求。新开工一批水利特别是大型引水灌溉、交通、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引导银行提供规模性长期贷款。

据水利部数据,截至4月底,各地已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95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5.5%。其中,1—4月全国重大水利工程新开工9项,投资规模约300多亿元。而水利部在此前已明确指出,今年中国预计将完成水利建设投资8000亿元以上,这意味仍有6000亿规模左右的水利建设投资将在接下来逐渐释放效能。

老旧小区改造的意义同样重要。中国城市存量住房建成年份在2000年前后的比例约为3:7。2000年以前建成的小区距今已有20年,在住区设计等方面相对“先天不足”,除电梯及无障碍通道问题,设施线路等老化问题也可能导致安全隐患。


声明:水木平台所发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部分转载文章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通过微信后台与我们取得联系。


上一条:半导体设备行业深度报告:把握半导体设备国产化大周期下一条: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崛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