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疗数字化成为口腔健康赛道的关注重点

时间:2022-04-07 浏览量:699



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口腔消费市场在多重利好下正在迅速上升,各类人群对口腔健康的需求都在增加。

据统计,我国各年龄阶段人群的恒牙患龋率为42%-98%,牙石检出率在61%-97%之间;在儿童龋齿率不断攀升的同时,中老年牙列缺损也高达32%-82%。这些数据后面,是一个庞大且持续增长的口腔防治和牙列修复消费市场。据中国口腔医疗集团此前招股书数据,2020年我国牙科服务渗透率约为24%,远远低于美国的70%和我国台湾地区的48.5%,说明各年龄段人群就医率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数据,我国口腔医疗服务市场规模2021年至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高达20%,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998亿元,预期其增长将集中于民营部门,规模可达到2414亿元。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景,不断有资本入场布局口腔医疗服务。



被资本青睐的口腔医疗机构们其实过得并不舒坦,即便是融资总额达到4亿多美元的瑞尔集团也是如此。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数据,中国共有19.5万职业口腔医生,其中高水平医生仅占10.4%,约有2万多名。少到什么程度?有一组数据可做对比。目前我国每百万人牙医人数为175人,而欧洲国家为810人,美国608人,巴西是1200人。年初央视财经曾报道说深圳大约每3000人一位牙医,从事正畸的医生更少,估计只有六七百,以至于该地公立医院口腔科长期一号难求。

除开医生,口腔医疗机构本身还有器械、耗材以及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带来的高成本。由此带来的增收难增利成了口腔机构的难以言说的尴尬。牙医稀缺尤其是优秀牙医的稀缺更是成了口腔机构发展的壁垒。

想打破这个壁垒很难并非易事,头号难题便是牙医就很难得。从媒体披露的数据可知,2020年全国有口腔医学本科教学背景的医学院有65家,本科毕业生4399名,硕士毕业生1857名,博士毕业生312名。按照此前媒体报道的口腔本科生就业率65.9%计算(含升学、出国),即使加上全部硕博毕业生,能顺利走上医生岗位的估计也就5000名左右。成为优秀的牙医就更难了,《口腔观察》新媒体在此前和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刘福祥教授的一次对话中了解到,以牙种植医生为例,大约每5名进修的牙医中,才能产生1名优秀的种植医生。前提还是有一定临床经验的牙医。
资料来源:华经情报网

中国口腔机构的另一尴尬现状是迄今难以出现跨区域的头部品牌。即便是正在冲击IPO的几家机构也是如此,例如已上市的通策医疗业务主要集中于浙江省,中国口腔医疗侧重于温州地区,牙博士也侧重于江浙沪。

资本清楚地看到了医生供给不足、连锁化率难以提高的问题。再加上绕不开的获客难、开业门槛低等减分项,在资本眼中,优质的口腔医疗机构目标是真的不多。他们开始变得谨慎。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关注口腔的投资人都认为,数字化会给口腔医疗行业带来变局。

我国的口腔数字化起步并不晚,20世纪90年代北大口腔就率先成立了口腔医学数字化研究中心。经过多年沉淀,我国的口腔数字化在各个层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一二线城市的口腔诊所和公立医院口腔科广泛开展口腔诊疗的数字化管理,不少口腔医疗机构拥有和使用数字影像、数字化椅旁设备开展口腔诊疗。口腔CBCT、扫描仪、CAD/CAM、3D打印机等数字口腔设备,种植器材、固定矫治和隐形矫治器材进入工业批量。下一代数字口腔设备与系统,数字影像、人工智能、AR、大数据、云计算、数字人、数字口腔诊疗中心、数字口腔医疗平台、先进制造、数字教学、数字移动诊疗系统,牙科机器人已经在路上。

作为中国口腔医疗行业快速发展阶段的亲历者,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口腔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口腔装备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福祥教授对口腔数字化感触颇深,他指出,全球正进入一个数字化口腔的新纪元,这不是一个个碎片化的技术革新,而是一场改天换地的技术革命。


 刘福祥教授

在刘福祥教授看来,数字技术能让牙医实现从孤立的牙医(手工业平台)到合作的牙医(大工业平台)、到智能互联牙医(智能互联平台)的转变和升级,并全面促进口腔装备行业技术换代,降低全民口腔健康的社会成本。

利用数字化赋能牙医,藉以打破口腔医疗行业的壁垒成了各界共识。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在《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口腔产业—2020中国口腔产业数字化趋势调研报告》中提到“口腔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决定了下游口腔临床服务的数字化服务水平的上限。”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医学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教授认为数字化技术能很好地辅助医生、技师、患者,服务于社会。他更是直言目前已经不用讨论数字化技术好不好,而应该考虑能不能用好、怎么样用好的问题。

口腔医疗机构的心情似乎更为迫切一些,马泷齿科正在着手于使用各种数字化手段和通过团队协作来解放核心医生的椅位占用时间;



当然,数字化并非一蹴而就。数字化加持归根到底是赋能医生的工具,不能盲目地放大数字化优势而忽略了医生本身的临床经验累积。业内人士还指出,口腔行业数字化升级固然是大势所趋,但也要看到其过程中存在不少“卡脖子”的环节,比如需要长期的资金和人才支持,需要从业者思维模式的转变,扩展到产业层面,还需要有民族创新技术和更多中国制造品牌的出现。口腔行业的数字化前景很美,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论是口腔行业的从业者,还是投资人,都还有一段路要走。


上一条:“十四五”能源科技创新规划出台 五大路线攻关前沿技术下一条:传承百年的家族,为什么都爱股权投资?

返回顶部